1. 變形的原因
鋼的變形主要原因是鋼中存在內應力或者外部施加的應力。內應力是因溫度分佈不均勻或者相變所致,殘餘應力也是原因之一。外應力引起的變形主要是由於工件自重而造成的“塌陷”,在特殊情況下也應考慮碰撞被加熱的工件,或者夾持工具夾持所引起的凹陷等。
變形包括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兩種。尺寸變化主要是基於組織轉變,故表現出同樣的膨脹和收縮,但當工件上有孔穴或者復雜形狀工件,則將導致附加的變形。如果淬火形成大量馬氏體則發生膨脹,如果產生大量殘餘奧氏體則相應的要收縮。此外,回火時一般發生收縮,而出現二次硬化現象的合金鋼則發生膨脹,如果進行深冷處理,則由於殘餘奧氏體的馬氏體化而進一步膨脹,這些組織的比容都隨著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大,故含碳量增加也使尺寸變化量增大。
2. 淬火變形的主要發生時段
- 加熱過程:工件在加熱過程中,由於內應力逐漸釋放而產生變形。
- 保溫過程:以自重塌陷變形為主,即塌陷彎曲。
- 冷卻過程:由於不均勻冷卻和組織轉變而至變形。
3. 加熱與變形
當加熱大型工件時,存在殘餘應力或者加熱不均勻,均可產生變形。殘餘應力主要來源於加工過程。當存在這些應力時,由於隨著溫度的升高,鋼的屈服強度逐漸下降,即使加熱很均勻,很輕微的應力也會導致變形。
一般,工件的外緣部位殘餘應力較高,當溫度的上升從外部開始進行時,外緣部位變形較大,殘餘應力引起的變形包括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兩種。
加熱時產生的熱應力和想變應力都是導致變形的原因。加熱速度越快、工件尺寸越大、截面變化越大,則加熱變形越大。熱應力取決於溫度的不均勻分佈程度和溫度梯度,它們都是導致熱膨脹發生差異的原因。如果熱應力高於材料的高溫屈服點,則引起塑性變形,這種塑性變形就表現為“變形”。
相變應力主要源於相變的不等時性,即材料一部分發生相變,而其它部分還未發生相變時產生的。加熱時材料的組織轉變成奧氏體發生體積收縮時可出現塑性變形。如果材料的各部分同時發生相同的組織轉變,則不產生應力。為此,緩慢加熱可以適當降低加熱變形,最好採用預熱。
此外,由於加熱中因自重而出現“塌陷”變形的情況非常多,加熱溫度越高,加熱時間越長,“塌陷”現象越嚴重。
4. 冷卻與變形
冷卻不均時將產生熱應力導致變形發生。因工件的外緣和內部存在冷卻速度差異,該熱應力是不可避免的,淬火情況下,熱應力與組織應力疊加,變形更為複雜。加之組織的不均勻、脫碳等,還會導致相變點出現差異,相變的膨脹量也有所不同。
總之,“變形”是相變應力和熱應力共同所致,但並非全部應力都消耗在變形上,而是一部分作為殘餘應力存在於工件中,這種應力就是導致時效變形和時效裂紋的原因。
因冷卻二導致的變形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:
- 件急冷初期,急冷的一側凹陷,然後轉為凸起,結果快冷的一面凸起,這種情況屬於熱應力引起的變形大於相變引起的變形。
- 由熱應力所引起的變形是鋼料趨於球形化,而由相變應力所引起的變形則使之趨於繞線軸狀,因此淬火冷卻所致的變形表現為兩者的結合。
- 僅對內孔部分淬火時,內孔收縮。將整個環形工件加熱整體淬火時,其外徑總是增大,而內徑則根據尺寸的不同時漲時縮,一般內徑大時,內孔漲大,內徑小時,內孔收縮。
5. 冷處理與變形
冷處理促進馬氏體轉變,溫度較低,產生的變形比淬火冷卻要小,但此時產生的應力較大,由於殘餘應力、相變應力和熱應力等的疊加容易導致開裂。
6. 回火與變形
工件在回火過程中由於內應力的均勻化、減小甚至消失,加上組織發生變化,變形趨於減小,但同時,一旦出現變形,也是很難矯正的。為了矯正這種變形,多采用加壓回火或噴丸硬化等方法。
7. 重複淬火與變形
通常情況下,一次淬火後的工件未經過中間退火而進行重複淬火,將增大變形。重複淬火引起的變形,經過重複淬火,其變形累加而趨於球狀,容易產生龜裂,但形狀相對穩定了,不再容易產生變形了,因此重複淬火前應增加中間退火,重複淬火次數應小於等於2次(不含首次淬火)。
8. 殘餘應力與變形
加熱過程中,在450℃左右,鋼由彈性體轉變為塑性體,因此很容易呈上升塑性變形。同時,殘餘應力在約高於此溫度時也將因再結晶而消失。因此,快速加熱時,由於工件內外部存在溫度差,外部達到450℃變成了塑性區,受而內部溫度較低處存在殘餘應力作用而發生變形,冷卻後,該區域就是出現變形的地方。由於實際生產過程中,很難實現均勻、緩慢加熱,淬火前進行消除應力退火是非常重要的,除了通過加熱消除應力外,對於大型零件採用振動消除應力也是有效的。